二月二 看灯影

网站首页 » 法院文化

二月二 看灯影


来源:庆城法院 责任编辑:李来成
发布时间:2013/3/22 2:54:04 阅读次数:4300

 

 

吃晚饭时,无意间瞥了一眼墙上的挂历,发现今天是农历二月二。最近几天有点烦乱,特殊的日子勾起了对乡下亲人的思念,想出去转转散散心,正好儿子做完了作业,吃完饭就带儿子去广场游玩,一路上小家伙蹦蹦跳跳,很是开心,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节日的享受吧。

快到广场时,发现宽大的主席台上打起了一件彩条塑料布帐篷,跟前围了一堆人,走进一看,不由得一阵激动,竟然是我们这一代人儿时看过的皮影戏(庆阳当地称牛皮灯影子)演出现场,二十多年没看过了。天哪,这份节日大餐格外的丰盛!

帐篷内约20平米左右,顶上横竖拉了几道线绳,吊了灯泡,挂了本场演出需要的皮影,有人物、桌椅、树木等,皮影的材质是牛皮的,刻得非常精细传神,细细品赏,韵味十足,至于制作的工艺流程据说极其复杂,一般人做不来,我就更不明白了。帐篷三面围严,开口的一面支了两张书桌,帐篷的顶端挂了一张三米两米宽的白帐,白帐下端接桌面,这就相当于电视显示屏了。剧组共五人,乐器共十种:一人打鼓兼拉二胡,一人敲木棒(不知此乐器的名字,只好根据材质和外形这样称呼了)兼拉板胡,一人吹笛子兼吹喇叭,一人敲锣兼打镲子(庆阳方言称扇扇),剩下的一人操作皮影并一人连说带唱,无疑是主演了。

演出开始了,皮影道具在“荧幕”上自如的翻滚流动,几件简单而且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乐器合奏出了婉转动听的道情曲牌,主演那带着浓浓的庆阳方言的道白和唱腔高亢雄宏,苍劲有力,听周围人说是环县的民间演出团体,几个亲戚邻居自发组织起来的,应庆城县的邀请前来演出。看衣着肤色,很明显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们的技艺却让人刮目相看,敬佩有加,他们带给我们的是最质朴、最纯净的原生态地方民间艺术。从没见过这玩意的儿子钻进了帐篷,一双瞪得大大的眼睛里满是好奇。

而我,却被眼前的一切带回到了二十多年以前。那时,一年看上一台秦腔,看上一次灯影子,看上一场电影便是山里人一年全部的文化生活。记得在有秦腔演出的日子里,全家老少都很高兴而且忙碌。早上,大人们早早起床,安顿好一天的活计,吃过饭,爷爷衣领里别上旱烟锅,腰间挂上旱烟袋,叫上几个老伙计一路闲谝着走了;爸爸推着极其卖派的飞鸽牌自行车,前面横梁上坐着弟弟,后面坐着怀抱小木凳的奶奶,车子手把上挂着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妈妈为我们准备的干粮——加了花椒叶或者秂子的烙馍,香气从缝隙里流出来,撒了一路;妈妈和姑姑手里拿着各自的针线活,跟在自行车左右,一是上坡的时候帮爸爸推车,二是保护六十多岁的奶奶;而我和姐姐,两个自由的闲人,前后左右的跑着跳着,尽管享受不上坐自行车的待遇,但快乐的感觉从全身每一个毛孔直往外溢。几乎家家都这样,男女老少如潮水般浩浩荡荡地涌向露天剧场,人车所到之处,踏碾得黄土飞扬,整个山村就像一锅开水蒸气腾腾……

“爸爸……”儿子在拽我的衣袖,我回过神来,发现演出结束了。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看了皮影有什么感想吗,建议他明天以此为题材写一篇作文,儿子嬉笑着开玩笑说,“很热闹也很有意思,要是把二胡换成吉他,把唢呐换成萨克斯,再让那个爷爷用英语唱,那效果肯定帅呆了。”他的话逗得旁边的路人和我都笑了起来。

走远了,回头看看,观众散尽了,广场上有点冷清,帐篷看起来有点孤零零,里面的灯光也显得比较微弱,五个人在收拾东西,我掏出手机拍了一张远景,想把一个帐篷、一盏灯、五个人永远留下来,心里却想着儿子的话——西洋版的牛皮灯影子……

甘肃法院网版权所有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建宁西路1950号
邮编:730070 E-mail:gsgyxcc@163.com

陇ICP备10200000号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