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回首:见证革命老区法院的美丽嬗变

网站首页 » 法院文化

二十年回首:见证革命老区法院的美丽嬗变


来源:华池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刘怀渊
发布时间:2013/11/4 8:52:16 阅读次数:4336

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听见窗外下起了大雨,大半年没有下一场保墒雨了,庆阳革命老区境内好几条河流都已干涸见底,田地里的庄稼苗打蔫的低垂着头,减产几成定局。上班的路上,雨仍然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公路两旁新近栽植的绿化带苗木被雨水冲刷过后,露出勃然生机。刚到法院二楼,一股扑面而来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脾,推开办公室,看见窗台上米兰开花了,一串串米粒般金黄色的花儿布满了枝头。窗外山坡上满眼一片翠绿,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黄土高坡上雨溅泥土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

记得1993年8月份,我到这个曾经发端过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基层法院报道的那天,也是一个雨天。那年我刚满二十岁,从学校毕业分配法院工作,那时的法院在车站的隔壁,是一个很普通的院子,有几排土胚平房。我自幼生活在乡间农村,第一次进县城那年我已经十七岁了,此后虽说在外地上过四年学,可县城却没有来过几次。当我怯生生的跨入法院大门时,内心兴奋之余,满怀敬畏之情,心中一片茫然。那天与我一起报道的还有两个人,单位安排一位在法院工作了二十五年的老庭长给我们介绍情况,时任院长让我们三人各写一篇《你认为如何搞好法院工作》的文章。

两天后的星期一早晨,我怀揣着希望早早来到法院等待安排工作。不大一会,我被告知已分配到曾为红色南梁革命根据地所在的基层法庭担任书记员。那时,法院只有一辆北京吉普车,当然也就不可能送我去法庭报到了。我回家收拾好行李,搭乘姐夫的三轮车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走了近五十公里路程,好不容易才到了目的地。到了法庭一看,傻眼了,庭长和书记员不知是下乡办案了,还是回县城汇报案件了,房门紧锁。那时没有手机,就是固定电话像法庭这样的小单位还没安装,无法联系到他们,我只好在隔壁的派出所借住,约三四天后,法庭两个人才回来了。我仔细观察了整个法庭,只有五间租借乡农机站的土坯房,三间做宿舍、一间是审判庭、一间灶房。房间很小,里面只能放下一张桌子,一张单人床,余下的空间不到几平方米。法庭院子里有一口水窖,下雨时将雨水收集起来,平日洗脸做饭就用一只水桶系上长长的绳子吊水,吊上来的水上面常常漂浮着一层杂物,倒进水缸时必须要用细筛子过滤。法庭最值钱的物件就是一辆旧式“幸福牌”摩托车,很笨重。庭长是一位四十多岁典型的西北汉子,朴实寡言,初次见面我就把他当成了地地道道的当地老百姓。此后,我就跟着庭长下乡办案,开始了我的法院工作生活。庭长不喜欢骑摩托车,多数时间我们都是步行,虽说案件少,全年一个法庭也就办理十几件案子,可那时办案很认真,每件案子都要东家门进西家门出,走乡串户详细调查了解,传票要直接送到当事人家中。庭长待人非常和蔼,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也是我在法院的启蒙老师。在办案途中,我俩一边走一边聊天,他给我讲解法律知识、办案常识,还有他年轻时候很多有趣的故事,也总有讲不完的话题,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远也无法抹去的珍贵记忆。

1994年6月份,我被调往美丽的子午岭林区所在的乡村法庭工作,当时这个法庭的条件相对来说较好。法庭位于乡政府院内七间平房里,前面有一块菜地,吃饭就在乡政府大灶,辖区四个乡,除一个偏远乡条件较差,其他乡镇老百姓基本上多数都居住在公路沿线,办案条件比较便利。法庭只有两个人,庭长和我。那时法庭案件不多,但工资由乡财政发放,法庭要受乡政府制约,经常被抽调参与计划生育、催收提留款、举办法制学习班等,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非司法活动上。整天混同在乡村包队干部中间,身上看不到一丝法官的印记。后来,又帮助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几年间,摩托车更新了几次,庭长也调换了,而我却在乡村娶妻生子扎下了根,一呆就是近十年时间。冬去春来,三千多个日子,骑着摩托车往来于乡间地头、林区山路,忙于调解邻里纠纷、夫妻矛盾、民间债务,多少次在严寒的冬天,雪花漫天飞舞,骑在摩托车上冻得瑟瑟发抖,还有多少次在烈日暴晒下,汗水、泪水交融在一起,被飞扬的尘土变成泥人。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2003年底,随着“两庭”建设步伐的迈进,这个乡村法庭被裁撤,我又被调往距离县城较近的法庭。这时候,法庭盖起了三层审判楼,配齐了合议庭,更新了交通工具,很多时间外出办案都是租车,手机开始普及,传唤当事人方便了许多,办案效率大幅度提升。2005年法院机关也迁入新址,庄严的审判大楼拔地而起,办公办案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5月份,在基层法庭工作生活了近18年的我,调回了法院机关研究室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开始了新的征程。

回想过去的二十年,我早已与法院密不可分,这里有我工作生活的点滴记忆,有我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有我无数次梦想的得失……二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弹指一挥间,可对于我们每个平凡的人来说,却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宝贵时光。每每看到法院在一天天发展壮大,年平均审结案件1400件以上,办案用车十多辆,办公自动化信息化不断提升,审判管理系统安装运行,数字化法庭及更加宏伟的审判大楼正在建设之中,法院的各项指标与二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正在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我们的行列,我感到由衷的开心。当初那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已经变成了一名沉着老练的法官,虽然法官这个职业无缘功名利禄,清贫而又平凡,可我却为自己选择了法院,选择了法官这份职业而感到骄傲自豪。

 

甘肃法院网版权所有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建宁西路1950号
邮编:730070 E-mail:gsgyxcc@163.com

陇ICP备10200000号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办